毛利語翻譯

蔡建鑫與高嘉謙說:日本人創作古典漢詩,與臺灣詩人酬唱,組成詩社,提醒了華語語系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實例。日人寫作漢詩華文也許也吐露出某種對古代中國的文化鄉愁,例子所在多有 翻譯社吳汙流以日文寫成 翻譯《亞細亞的孤兒》眾所周知,但是他也熱衷漢詩,在評論辯論文化差別與成分時,這部門不該該被忽視。另外,我們也應當記得賴和早年呼籲白話文寫作,但後來他卻常常以古典漢詩抒情。臺灣的華語語系文學在情勢上、在用語上、在不同時期中,都有令人冷豔 翻譯顯現 翻譯社(〈多元面向的華語語系文學調查─關於「華語語系文學與文化」專輯〉《中國現代文學》22期,頁6,2012年12月)

「華語語系文學」 翻譯理論框架須各期間各地域文學主題或文學個案的大量研究,予以充實,臺灣古典詩研究是重要的領域。「臺灣作為方法」則有需要採用竹內好「作為一個主體自我組成 翻譯過程」的理論洞見。林正三《臺灣古典詩學》(文史哲出版社,2007)其實沒有「臺灣性」,是漢詩基礎常識的介紹,極有助於初學者。林正三又著《輯釋臺灣漢詩三百首》(文史哲出書社,2007)此書 翻譯「臺灣性」無可置疑,也極有助於初學者 翻譯社施懿琳所編纂的《全臺詩》是臺灣漢詩文獻蒐集的重大成就。施懿琳《從沈光文到賴和─台灣古典文學 翻譯發展與特色》(春暉出書社,2000)是建構臺灣古典詩學研究的主要著作 翻譯社江寶釵有《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》(里仁書局)《臺灣古典詩面面觀》(巨流圖書)。許俊雅主編《講座FORMOSA─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》(萬卷樓圖書,2004)以上都是值得參考的著作。臺灣古典詩研究還有大量的專書、碩博士論文、期刊論文、研討會論文,已形成頗為昌盛的研究範疇。筆者 翻譯這系列文章將根據本身的判定,拔取若干主題與詩人個案,加以探討。筆者以為,我的選題將鳥瞰式地呈現臺灣古典詩的重要面孔。這是「臺灣主體自我組成過程」的一小部分。